從運動員轉到行政人員 昔日「花」男劍手李忠民回故地再續運動事業

edith chong @ UPower

前香港隊劍手李忠民(Ron)從往時在體院的劍擊館訓練,到現在以另一身份回到體院的崗位上,22年的歷程中他並沒有離開過體育圈。

本網記者攝

每次提起「最輝煌成就」的香港運動員,或許大家便回想起1996年為香港贏得首面、也是歷來唯一的奧運金牌的「風之后」李麗珊、三屆亞運公路賽金牌得主黃金寶,就算現在有後進之秀同樣得到歷史性突破,他們的名字並沒有因此而被「後浪」沖淡。李忠民在運動員時代的成績亦不「輸蝕」,從1983年至1995年代表香港男子花劍隊出征,屬第一批代表香港出戰各大賽事的本土訓練隊伍,更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贏得團體賽銅牌,在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大強豪之間找到突破點,可算是香港劍擊隊揚威大型賽事的功臣。

本網記者攝

由運動員時代在香港體育學院訓練,之後到過不同地方工作,到一次機緣巧合下又回到同一年輕時的起點,不再是青澀的運動員,而是穿上筆挺西裝的行政人員,李忠民可謂一直跟體育緊密相扣。1995年完成「最後一役」——亞洲劍擊錦標賽後,他決定不再當運動員,但亦沒有打算當教練,Ron反而在電視台擔任體育主持,也試過體育公關等工作,到年前回到體院當行政人員。

本網記者攝

甫進昔日自己曾在內裡揮灑汗水的劍撃場館、看見一班年輕有為的劍手進行訓練,Ron仿似回到以前練習的日子。場館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牆身由綠色換上藍色。經歷了30年的洗禮,Ron坦言環境已有改變:「現在的劍手訓練比以前好,有很多科學科研的配合,你見到成績會比以前出色。」除了科研,隊伍的壯大亦大大提升了表現。「現在人數多了,多人訓練在互相訓練和互相鼓勵亦有改善。以前練來練去都是那幾個人,要有技術突破、挑戰比現在更難。」他說。

以前綠色的牆身,現在換上了藍色。 (本網記者攝)
昔日隊友黃贊開設了劍擊學校,兩位更即場互相打劍。 (本網記者攝)
圖左為李忠民女兒,現在也是黃贊劍擊學校的學生。 (本網記者攝)

Ron並不是來自劍撃世家,回想起自己跟劍撃「邂逅」的經歷,他記憶猶新——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體院前身的銀禧體育中心剛開幕不久,正值「揀卒」的時間,入選學員按著學號順著「分組」到游泳、羽毛球、籃球和劍撃項目,而Ron剛好被分派到劍撃,只是喜歡打劍,並不代表就可以順利加入港隊。「打了三至四個月,教練就開始挑選合適的球員,但我沒有被選中。我於是『膽粗粗』跟隨一些被選中的同學訓練。」他說。

本網記者攝

「為何偏偏沒有被選中?」Ron這樣問自己,他不甘心就此與劍擊運動擦身而言,要靠自己雙手成為港隊一份子,為了可以「坐正」成為代表隊成員,他下定決心。「我用半年時間,要打敗所有被選中的劍手!我要證明你不挑選我是你沒有『眼光』。我花了四個月時間,但這並不是每個星期六和日就去訓練就可以達到,而是你要花很多時間練習。」他趁著母親外出時把握時間、冒著被罵的可能,將一支木造的掃帚棍放在肩膀上,當作對手的劍,然後每天放學就是做同一樣動作,以「山寨」的方式練劍,一代港隊劍手的故事,就是由此開始。

本網記者攝

十二年的運動員生涯教懂了Ron怎樣面對失敗,他打趣道,「你從來不會見過運動員自殺,因為我們每一天都失敗,每次比賽只有一個人贏,金牌得一個人,每一課跟隊友練習都只得一個贏,不斷在失敗裡學習,從失敗中爭取下一個勝利。」到今天成為體院香港體育學院社區關係及市務總監,二十年前或許只有少數人認識他,到現在管理全港只有一個作精英運動員發展的機構,Ron絕對是「過來人」,亦很「落地」,知道運動員最確切的需要,他的經歷對體院來說可算是一份資產。【莊琬晴】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