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功課就打球」 調查指運動愈多兒童愈快樂

斐濟 @ UPower

「每日做完功課都會去打籃球、閃避球,父母都想我有健康的身體去考好學校!」孩子快樂嗎?調查發現原來愈運動愈快樂!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小童群益會發布今年「香港兒童快樂調查」,向六至十七歲兒童發放自填問卷,共回收837份問卷,男女比例各佔一半,結果顯示約六成兒童感到「快樂」,整體兒童快樂程度平均分數約7.14,較前年高0.1。調查發現,兒童每星期做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運動時間越長,快樂程度就越高,每星期運動六小時以上的兒童,其快樂指數為7.43分,而運動少於三小時的兒童,其快樂評分只為6.8分,有運動兒童更快樂。而繁重的課業則是阻礙兒童運動主因,有六成五受訪兒童表示因要應付學業而疏於運動,而以9至14歲學生最為嚴重。

資料圖片

小童群益會署理總幹事黃貴有表示,受訪兒童大多愛跑步、打籃球及羽毛球等,雖未受缺乏場地所限阻礙運動,但認為政府應增加年齡較大兒童的運動設施,而功課和學習時間日益增加,社會探討如何減少兒童有關方面壓力,以留出更多課餘時間做運動。

資料圖片

黃貴有稱,見到六至八歲兒童過去兩年的調查中不快樂趨勢上升,原因可能涉及讀書壓力、睡眠不足有關,而家長對兒童讀初小較關心,因而造成壓力,但其實家長對子女運動支持非常重要。

執行委員會主席吳彥明表示,建議兒童多做「零時間運動」,就算在家中坐下看電視,要多「企係度四周圍行下」,因已有醫學文獻指做運動可有快樂因子,家長多與子女一起參加運動,及安排小朋友定期去運動。

資料圖片

團隊挑戰36籌備委員會主席雷雄德表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年齡五至十七歲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正所謂「三歲定八十」,運動行為應該更早培養,而在操場做運動屬於無課室的學習空間,有助增加兒童的抗逆能力。同時亦呼籲家長應避免讓興趣班及補習班充塞子女的課餘生活,應在運動與學業之間取得平衡。他又建議學校積極關注學生的學習壓力及功課量,需使學生在生活作息中建立做運動習慣的空間。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