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跨境醫療乏供應 港人內地就診望増便利

關志康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上星期,內地人大會議及政協會議(統稱「兩會」)相繼在北京開幕,無論是人大代表或是政協委員,都要「交功課」,即提出對2018年的政府工作評價以及2019發展的提案。今年的內地兩會重點,是扶貧,香港的討論點,則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發展。

設計圖片

無獨有偶,無論是扶貧還是大灣區,都與我目前的工作息息相關。內地政府要求在2020年或之前,要全國脫貧,除了政府資助建設基礎設施、房屋之外,還要在貧困地區引入特色產業,例如種植、養殖等等,讓貧困人員自立更新。我在2018年亦已經參加到內地扶貧工作中,在大灣區九市之一的肇慶市德慶縣的貧困村落——升平村,投資設蜂蜜加工廠,由於之前幾期已經提及過,我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據統計,2018年深圳GDP為24221.98億元,增長7.6%,香港GDP折合人民幣為24000.98億元,增長3%。如此對比,深圳GDP無論是總量還是增速,已超越香港。除了經濟上的發展,在中港醫療上,我認為應該需要「互通」,即是內地市民能更加方便到香港就醫,香港市民亦能在內地使用醫療券或是商業的醫療保險等。

資料圖片

隨著內地醫療改革及醫療市場的開放,內地硬件設施、醫療服務及水準已經有所提升,並受到香港市民的認可,一改以往香港人「有病回港醫」的想法。所以,在兩會中,不少人建議考慮在內地三甲醫院允許使用香港醫療券,從而減輕香港市民或長者在內地就醫或是養老的醫療費用負擔。另外,應該更好利用港珠澳大橋,在緊急情況下,可護送在內地發生意外的港人到香港邊境醫院就診。

兩會後,相信大灣區未來發展會更加明朗,一些惠民惠商的政策會陸續出台。無論是在扶貧方面,抑或大灣區,乃至醫療方面,我們都應該捉緊這次灣區發展的機遇。我認為,未來兩地醫療逐漸互通,在一些跨境轉運,跨境醫療服務、產品方面,相信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而內地消費力開始提升,相信絕對是「有價有市」。

Tagged: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