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奧斯卡並非「最佳」的最佳電影(下集)

Leng Zai @ UPower

每個人心入面都有一部最佳電影。

2005年:《撞車》(Crash)

《撞車》以多線交錯的敍事手法講述幾段故事,其背後主旨為美國黑白種族之間對立的原因並非因膚色問題,而是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例如一名白人警察會冒生命危險救出他非禮過的黑人婦女、一名白人女人之所以歧視墨西哥裔移民是因為她之前被偷了車子。《撞車》奪奬理由看似相當政治正確。

網上圖片

 然而,同年跟《撞車》一同提名的作品還有李安導演的《斷背山》,故事內容為一對相戀的牛仔,害怕因為同性戀而被殺死,每年只可以在斷背山偷偷見面。當年《撞》贏得大奬不少人甚為不滿,有評論指《撞》為最差的最佳電影。

 順帶一提,《撞車》導演當年為科學教信徒,近年他宣布脫教,他在某訪談表示科學教當年有能力助他贏得奧斯卡。

 2012:《ARGO–救參任務》(Argo

ARGO》講述美國CIA為救出在伊朗大使館的美國人質,假扮成荷里活電影公司到當地勘景,乘機再將人質轉移送到機場回美國。《Argo》為一部緊張刺的荷里活電影,當年能奪大奬的原因成謎。

網上圖片

同年跟《Argo》提的電影包括德國著名導演漢尼卡的《愛慕》(Amour)、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愛》當年贏得康城金棕櫚大奬,《PI》則在全球各地大受歡,叫好叫座。甚至同年提名的《林肯》或《追擊拉登行動》同樣大受好評,客觀而言《Argo》水平未及其他一同提名作品。

Tagged: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