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長者家居維修有難題 社區醫療年齡友善最低分

Lau Yingtak @ UPower

「絆倒就大件事了!」住在荃灣的90歲獨居長者梁婆婆,家中三支光管壞掉,每晚都要摸黑而行、步步驚心。她的遭遇是不少獨居長者生活寫照,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調查發現,社區健康服務和家居問題,是本港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評分最低的範疇。

梁婆婆受惠齡活城市地區項目獲免費更換全屋電燈。

梁婆婆說光管壞了,但她無法爬高爬低更換,半夜如廁時都提心吊膽,幸好她得到齡活城市地區項目「荃灣區長者友善家居改善支援計劃」幫助,獲得免費家居改善工程,除了更換光管,項目亦為長者提供安裝扶手架、加高式廁板服務,受惠人數達300戶。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委託本港四間大學了解各區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去年委託本港四間大學,包括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及理工大學的老年學研究中心,在全港十八區完成超過9500份問卷,並舉行91個聚焦小組,訪問超過700人,了解各區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

調查發現不少房屋設計缺乏無障礙設施,團隊建議要提供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家居環境。

研究針對世界衞生組織對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建設的八大範疇,以6分為最高分,發現長者在社區與健康服務的評分最低,只有3.67分,其次為房屋、公民參與和就業,分別只有3.71分及3.87分。

評分最低的「社區與健康服務」,反映部分長者未能取得切合需要的服務,例如服務提供者不理解長者需要、服務及資訊不足、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等。

第二最低分的房屋範疇,顯示房屋設計缺乏無障礙設施,不少長者反映在家居維修上遇到困難,例如欠缺可靠維修資訊,亦難以負擔費用。至於「公民參與和就業」範疇,反映長者就業機會不足,研究顯示受訪者學歷愈高,對長者就業的評分愈低,分析相信職場年齡歧視,加上為長者僱員投保等因素,都窒礙長者投入勞動市場。

團隊希望研究結果為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

八大範疇中「社會參與」評分最高,有4.29分,其次為交通、尊重和社會包容,分別有4.27和4.1分。研究團隊之一、中大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芬認為,雖然「社會參與」評分最高,但結果同時顯示非長者中心使用者在這方面評分較低,受訪者反映社區活動名額有限、活動場地不足等,影響長者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

團隊建議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

針對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四大建議,包括提供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家居環境,提升生活質素;促進長者就業,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因應不同長者興趣和需要,提供多元化社區活動;與政商等合作,攜手推動長者及年齡友善風氣。

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透露,已向區議會講解研究結果,希望為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提升長者及年齡友善風氣。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