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

鄧銘心

身兼工程師及師奶,遊走不同身份,不時分享又要返工又要湊仔的點滴~

熟悉中醫的朋友,對於「治未病」一詞肯定不會陌生,是古代中醫對預防疾病之說法,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那時代的中醫已認識到,人體由健康轉向疾病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如果及早預防、早期發現、早期醫治,具有積極作用。簡單講,即是防患於未然,因應每人不同的體質,在平日做好飲食調理,讓身體在狀態好時做好鞏固工作,可減低患病機會。而一旦發現開始有毛病,就在早期對症下藥,能有效阻止小病變大病。健康無價是老生常談,身體不健康,乜都係假。

資料圖片

除了身體上的疾病要防治,心靈上的健康也不能忽視,人的情緒當然有高低起伏,尤其居住在像香港這樣密集的城市,人多車多生活繁忙,難免心情不爽,患有情緒問題的朋友越來越多。一般認為,導致情緒病有三方面因素:遺傳、個人性格,以及後天的經歷,這三方面又互相影響。看似難以猜度,不知幾時爆發,但其實平常有些措施還是可以做的,例如不抽煙、少喝酒,多進行户外活動,讓自己多接觸正面的訊息,真的,絕對可以舒緩情緒。

然而有時如果太過杞人憂天,連吃都不斷擔心甚麼東西吃了不健康,於是可能又會變成另類壓力。我認為呢,面對燒腩肉、乳豬皮、炸薯條等等所謂無益但可口的食物,有時想吃就吃一點吧,最多之後吃多些瓜菜來平衡一下,好過唔吃又吃然後充滿罪疚感就太浪費了。凡事不必貪多,樣樣都吃一點,人才會開懷。
這種「預防勝於治療」的哲學,不只適用於健康,也適用於工作、學業、社會上甚至政治上呢。
大病皆從小病起,千萬不要等到病入膏肓之後,才四處找尋「起死回生」的神藥啊!

鄧銘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