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發展也需青年參與

顏汶羽

顏汶羽,33歲,擔任民建聯副秘書長及觀塘區議員,正修讀嶺南大學經濟學博士課程,一直對政策研究深感興趣,專注於青年、教育、人力資源、培訓及就業議題。

者較早前多次來自漁業的青年交流,亦了解到香港漁業發展面對的一些困難及相關的作業模式。香港人對漁業並不太認識及關心,特別是青年人對漁業的認識更是不多,令行業的人力資源出現短缺,亦令行業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資料圖片

首先,面對近年政府的土地供應政策及限制漁業發展的措施,令漁農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筆者認為政府應就其推出的不同政策對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作出全面的評估,同時要就影漁業發展的政多聽業界的意見,吸納他的建議,也應同時向業界推出緩解措施及提供應有的出路,令政策可以做到利已也利人。

其次,筆者期望特區政府可向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反映,讓香港的漁業有更多機會和平台把握「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機遇,發展遠洋漁業,或到「大灣區」內的水域或海島發展,增加行業發展空間,發揮更大的行業前景及潛力,讓更多青年人看得到漁業的將來發展方向,從而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入行。

第三,現時部份漁農相關牌照難以傳承、轉讓,而且只可減少而不可增加,導致行業失去在香港作為自由市場應有的靈活性。這亦阻礙了新人入行的機會,加重了入行的門檻。筆者認為政府應檢討現行漁農行業相關的發牌制度,減少傳承、轉讓限制,令行業的彈性更高。另外,當行業牌照少於某一數字時應重發牌照,增加青年入行的空間和機會。

第四,現時社會極少有漁農業相關的課程,縱使漁護署於休漁期推出培訓課程,不過亦只限於現正從事漁業的相關人士參與,導致青年難有渠道接觸行業,一般青年如非漁農民的子弟便更難以入行。筆者認為政府應增撥資源,透過不同渠道,如僱員再培訓局等,推出更多不同種類的漁農業培訓課程或考察學習,並容許非業界的青年人參與現有課程,讓漁農業成為時下青年可以選擇的其中一個工種,為行業累積人才。

最後,政府應加強宣傳及教育漁業的發展情況,讓學生及青年對漁業的最新發展、入行門檻、作業模式可以更加清楚及了解,特別是中學生進行生涯規的階,這對整個漁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香港應多元發展不同種類的產業,但關鍵在於人力資源要有多元的培訓。只有多元的人才,才可以有多元的產業。另外,政府也應支援一些產業發展,漁農業是香港發展的基礎,政策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要打通行業發展上的困惑,才可令產業可以拆牆鬆綁,令業界可以成長、壯大起來!

顏汶羽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ged: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