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養老推「時間銀行」 能否解決養老問題成疑

關志康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談起時間銀行,好多人都會想起一部科幻片,每個人手臂上有一個計時器,在倒數生命還有多少時間,而這些時間儲存在一個類似「銀行」的機構裡面。這個電影中的時間,可以購買亦可以出售,價值不菲。

資料圖片

但現實中的「時間銀行」,則是一個互助養老的項目,年輕人將空餘時間「出售」,用於去服務有需要的老人,而出售的時數會被一個機構所記錄,當該名年輕人在有需要或者老了之後,可以支取服務時間,讓別人來為你提供服務。時間銀行不是一個慈善組織,它類似一個中介,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近年內地也興起了「時間銀行」的概念,追本溯源,是由瑞土、美國、日本等國家首先創立和使用的。以深圳為例,是一個移民城市,年輕人在深圳打拼,有90萬老年人來深投靠子女和「候鳥」型老年人。有學者介紹,深圳擬立法推行「時間銀行」不僅鼓勵年輕人參與養老服務,還應鼓勵全民參與。50、60、70、甚至80歲的能力人都可以參與養老服務。

另一方面,為了使「時間銀行」的交易更加安全、公平交易,有人建議採用時間貨幣體系,幣種為人民幣的新金融產品,引入保險、保障、金融、證券等市場化企業進入,共同合作。但我認為,內地城市人口流動率太高,在某城市為老人服務幾小時後,到其他地方是否仍然承認服務時間有效?而且,內地的時間銀行還沒有形成規模,試行的地區只有零星幾個,「帳戶」并不相通。服務者一旦離開曾經服務的地區,到其他地方便無法兌換。

其實按照實際的需要,如果年輕人需要兌換服務,或許是幾十年以後,太過遙遠。就算是很清楚的合約或者是一種金融投資產品都並不可靠,況且是這種概念性計劃。也許會隨著時代或者市場供求關係改變,屆時亦無法真的享用到。但是作為一個噱頭吸引大眾及年輕人關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出發點。據「瑞士資訊」報道,迄今實驗仍然僅限於人口7.4萬的小城聖加侖。經驗可資借鑒,民眾卻心裡沒底,雖然有評估報告支撐,時間銀行基金會和瑞士政府仍然持保守觀望態度,遲遲不敢擴大實施範圍。

時間銀行目前來說只能稍緩養老的壓力,還需要根據各地不同的市場環境,對這個項目進行優化及改造,才得以完全落地。在面對內地如此多的養老產品,我們可能應該要更加關心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開銷及醫療支出。如何增加老人收入、促進老人健康、增進老人能力、創造老人宜居的環境,才是重點。

關志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ged: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