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那些年】東來只為機會 李度情繫香港足壇

matthewli @ UPower

44年前,一個20出頭、來自蘇格蘭鄉郊地區的小伙子離鄉別井,遠赴香港加入職業球隊為了未知的將來去打拚,出乎意料的是當初只求在香港有機會一展身手的他,卻在彼邦度過了球員生涯的黃金歲月。早屆花甲之年的李度,回首當初來港「搵食」的歲月,形容是一段歷險但卻收穫豐富。「我愛上了這個城市。這是我第二個家。」當年贏波有獎金搭的士過海返宿舍、輸波就迫巴士轉小輪的時光,至今他仍歷歷在目。

一眾流浪舊將,包括李度(前排中)、宗啟明(前排左) 本網記者攝

差不多每年的年底,李度都會回港與老朋友們一聚,今年回港適逢在港首支效力的球隊流浪搬到新會所,他就在九龍灣與昔日戰友們聚首。44年前,李度從蘇格蘭東來,那時的香港還未算得上是國際大都會,但對於來自蘇格蘭北部鄉郊地區、「見山見湖多過見大廈」的他說,當年出遠門已經是一趟歷險。「那時我還年輕,要去到一個文化與成長地方完成不同的城市,我會說是歷險、磨練。」

李度自小已是格拉斯哥流浪球迷,他不諱言當年流浪創辦人畢特利回鄉招兵時,就是因為流浪的名號和隊徽而有意加入。「因為流浪的名字、隊徽而加入?絕對是﹗我是格拉斯哥流浪的擁躉。」李度笑說,能夠成為「流浪」球員著實吸引,同時也因為當時留在蘇格蘭的話,年輕的他只能等機會在職業賽顯身手。「當時的蘇格蘭球會很多都人腳飽和,各隊都沒需要招攬年輕人,當然我有機會加入其他球隊,但都不是全職性質,而來香港可以當全職球員,這才是最吸引的,我想證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與其留在老家等,不如試試到香港。」

畢特利(前排左二) 香港足總圖片

畢特利年代的流浪以年輕球員為主,再配合若干外援,朝氣、拚勁十足,至於待遇當然不是港甲「頂班」。「收入?好少,聯賽中比我賺錢多的球員比比皆是。」李度稱那時自己年輕,「能夠上陣踢比賽比人工重要」:「我只需證明自己值得可以有更好的收入,確實,後來我回到蘇格蘭踢職業聯賽,我的實力比加盟流浪前已提高不少。」李度效力流浪3個球季,首季捧過總督盃,翌季更助流浪蟬聯該錦標並在銀牌奪冠,第3季後回到蘇格蘭,1978年再來港後,效力過卜公、加山、東方、保濟,是上世紀70年代港甲其中1名出色門將,其職業生涯在老家及香港的日子各半,但他承認黃金歲月都是在香港度過,更愛上這個城市。

流浪在74年至75年球季獲銀牌冠軍 香港足總圖片

「香港就是我第二個家。」他不但熱愛香港,也交了不少好朋友。「在我那個年代,球員在場外關係好親密,像黃金福、仇志強,我們場上是對手,場下就是老友,常相約喝咖啡,談波經。」談到香港的優秀球員,李度少不免提起胡國雄、尹志強、鍾楚維這些名字。「最危險的對手一定是胡國雄,他在場上的動向是無法預測;尹志強當年很年輕、強壯,為人非常友善。」當年已屬老將的袁權韜,李度也留有印象:「我們在場上時有衝突,但比賽一完結大家又是好朋友。」

本網記者攝

說到老朋友,也不了當年的流浪隊友,訪問當天流浪名宿宗啟明也在場,李度表示那些年的流浪華將雖然年輕,但就個個出色。「宗啟明是當年最出色的清道夫,也能擔任中場;『馬毛』(鄧鴻昌)就更加不得了,極具足球智慧,5年前我回港踢元老比賽,『馬毛』的腦筋仍靈活得很;家明(郭家明)速度好彈力好,很具領袖才華,大家都在其鬥志帶動下拚搏。」李度不諱言球員憑充沛體力、不斷跑動去與對手纏鬥,就是往時流浪成功之道:「即使落後,我們仍不斷戰鬥、戰鬥,這也是流浪的精神。」他也笑言當年若然贏波、獎金「和味」的話會與隊友們一起坐的士「過海」回宿舍,否則就只能坐小輪或隧道巴。「若然當日下午要到旺角場比賽,而我又坐小輪過海的話,早上就要出門了。」

流浪足球會至今尚在,李度當年慣常乘搭的102、112過海巴士仍依舊服務著市民,只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如今的流浪球員他認知有限,但他對球隊以至香港足球旳熱愛仍然沒變。「近年我透過互聯網留意香港足球的新聞,現在還有球賽網上直播,雖然比賽是在英國時間早上進行,但我都會守在電腦前觀看,我就是如此熱愛香港和香港足球。」他說。

Tagged: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