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七欖賽】憂回歸後欖球運動消亡 欖總力爭本地化

莊琬晴 @ UPower

1976年香港第一次辦七人欖球賽,一辦就42年,七欖確有其魅力!

香港欖球總會行政總裁麥偉彬 (Robbie McRobbie)(左)及趙國光。 (本網記者攝)

相比十人及十五人欖球賽,七人欖球賽總成為三者中的焦點,最大原因莫過於賽事的緊湊度,香港欖球總會對外事務總監趙國光指:「除了日本外,其他亞洲地區的運動人口較少,十五人欖球賽講求體力,對亞洲人來說相對輸蝕,日本在亞洲地區是第一位,但出戰世界盃也是在榜尾位置,相反七人賽,球員減少一半,有更多空間走動,容易得分,作賽時間亦較短,一場接一場,更容易吸引球迷。至於十人賽,介乎十五人與七人之間,有一點不倫不類,所以難以成為焦點。」

本網記者攝

曾任職中學體育教師的趙國光,在大學時初接觸欖球,原來在香港回歸前,早已部署將欖球帶到香港:「若然我們不將欖球本地化,欖球將會在1997年香港消失。當年玩欖球主要是三類人:軍人(即是英軍駐港部隊)、警察及紀律部隊、經商和就業的外國人,因此在1985年就開始將欖球推廣至本地的人可以參與。」

大球場內亦不乏年輕欖球員。 (本網記者攝)

「中學生,可以見到快速的效果,所以辦中學比賽相對容易,然後慢慢再將非撞式欖球帶入小學,繼而再演變至學界賽事。」趙國光亦認為,把欖球帶入學校,是走向本地化的第一步。

本網記者攝

所謂「萬事起頭難」,要將欖球本地化絕不簡單,趙國光指:「當初我們只能從相熟的學校入手,第二就是場地的問題,全港只有兩個正規的訓練場地,其他都是足球場,第三就是觀念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欖球是體力化、粗暴的運動,確實很多身體接觸,但都有規範的。」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