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病未擊碎網球夢 少女勵志變科學天才

黃金右腳 @ UPower

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被譽為是頒發給世界各地天才的獎項,在各個領域、不同年齡「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的人,都有資格獲得此項殊榮。2007年,日裔女科學家松岡容子獲得了這個獎項。很少人知道,她在成為一名科學家之前,竟然是一個網球選手。

網上圖片

16歲時松岡容子在日本同年齡段的網球選手裡排名第21位,抱著到提升網球技術的目標,松岡意氣風發遠赴美國訓練,卻不幸因為三次嚴重的腳踝受傷,被迫結束網球生涯。很多人遇到這樣的人生逆境,可能都會一蹶不振,但當時連一句英文都不懂說的松岡卻堅持了下來,改變命運。她受傷後選擇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讀書。1993年,刻苦努力的松岡拿到了學士學位,她沒有放棄自己的網球夢想,雖然無法再踏球場奮戰,但她卻依然想為網球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

網上圖片

她說:「我了解一些機器人和科學的知識,所以我想,如果我能開發一個能每天為我服務的機器人,那不是很好嗎?又或者也可以去開發一個不會錯過任何一個來球的網球機器人。」她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天真的夢想。但是,她沒有放棄,開始深入專研人體解剖學和神經學,以了解大腦中的意識是如何轉化為運動的。

為此松岡容子加入了麻省理工學院(MIT),追隨世界知名的機器人專家Rodney Brooks學習機器人知識。如果你熟悉掃地機器人,那你應該會知道iRobot這間公司,而Brooks正是這間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松岡在MIT獲得了電氣工程與計算機領域的博士學位,並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

網上圖片

畢業以後,她先在卡尼基美隆大學任教,後來又去到了華盛頓大學,一直從事神經機器人方面的研究。出於對運動的熱愛,再加上不屈不撓的好奇心,松岡發誓要開發可以由大腦控制的仿生機器人。她與醫生和病人合作,構建硬件、編寫計算機程序以及探測大腦結構。

在卡尼基美隆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教授期間,松岡結合了神經科學和機器人技術,創造了更接近現實的假肢。這個假肢可以幫助中風患者做康復訓練,它會跟蹤病人的進步,當病人走對的時候,假肢會給出提示,這樣病人就可以快速自我糾正步姿,加快康復了。

網上圖片

松岡的思維有非常獨特的地方。在松岡所研究的領域中,科學家大多是男性,他們很多人都傾向於機器人就應該是機械,不管怎麼做,實用就夠了。但松岡不這樣認為,她覺得解剖學裡有機器人未來發展的方向。在華盛頓大學,松岡擁有了自己的神經機器人實驗室,她決定要著手建造一個機器人手臂,要盡可能地復制人手的結構。

為了完成這樣超復雜的任務,松岡一直在研究人手的每個部分是怎麼運作的。例如,在試圖重建人手的各種骨頭時,她發現了各種看似無關緊要的凸起和凹槽其實對手部的運動都至關重要。她發現這些結構的巧妙之處,揭示了人手如此靈巧的秘密。松岡和團隊還將手臂跟猴子的神經連接,試圖讓猴子通過大腦直接操作仿生機器手臂。

網上圖片

松岡總是在思考復雜事物之間的聯系,這種宏觀的思考模式讓她避免了狹隘地專注於技術問題。最終,這些研究和進展讓她獲得了麥克阿瑟獎。她用50萬美元獎金成立基金,用來幫助殘疾人過上正常的生活。松岡容子明白,至少還要30年時間才能完善這種用大腦直接控制機器手臂的技術。但她的研究經歷證明,她的確能夠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改變的,而她喜歡這種改變。

現在松岡容子已經擁有很多頭銜和獎項,在Google等公司任職,也是四個孩子的媽媽。她至今仍未放棄最初的夢想:做一個真正能打網球的機器人。這個夢想在未來一定會實現,因為她說過,夢想肯定就在前進路上的某個地方。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