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兩地交流躲避盤 港總會主席馮英豪:最期待的畫面就是一人一盤
相信好快就會見到躲避盤有學界賽事。

本網記者攝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新主意新事物面世,新興運動的引入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香港躲避盤總會最近開始在港萌芽,培育一班具潛質的運動員,爭取不同出國參賽的機會與不同地區交流。「識躲、識避、識接盤」就是躲避盤這個運動的精髓,但要一個運動得以持續發展,就要向外推廣使之普及化。

本網記者攝

本網記者攝
上周五至日(5月4日至5月6日)香港隊派員前往台灣交流兼比賽,今次已是港隊第三度赴台參與躲避盤錦標賽,陣容漸見龐大,多達一百二十人參與,香港躲避盤總會主席馮英豪坦言:「整體氣氛都因為香港有更多隊伍加入而生色不少,第一年香港的參與度較低,當時只派出一支隊伍參加,但事至今日,規模越來越大。」參與人數大幅上升固然令人振奮,但馮英豪更喜見學員的認真程度亦有所提升:「他們自發性組隊參與比賽,進行訓練,不但在技術有改善,在爭勝心上亦有所提升。」

香港躲避盤總會主席馮英豪 (本網記者攝)

本網記者攝
走出香港,與台灣一眾玩躲避盤的選手互相切磋,馮英豪最希望學員帶走「台灣人的態度」:「台灣的學生只要喜歡的事物就會全力做到最好,不停努力、不停練習,甚少怨言,這是值得我們去欣賞。」香港躲避盤得以發展,台灣的功勞絕對功不可沒,兩地交流更有助香港走得更前,馮英豪指:「可以學習台灣如何發展躲避盤,舉辦大型賽事的流程,加上台灣已有接近十年的發展,不論在技術、策略都比我們略勝一籌。」

中華民國躲避盤運動協會祕書長李其隆 (本網記者攝)
中華民國躲避盤運動協會祕書長李其隆,本身亦是一名台灣中學體育老師,他指:「躲避盤在2008年引入(台灣),是理事長(陳冠宏)從日本帶進來,但正式開始推廣就在2011年。」在眾亞洲地區,目前除了日本、台灣和香港外,今年亦新增了澳門跟中國大陸,躲避盤正在版圖上慢慢擴大。而港台兩地的交流,李其隆發現兩地運動員具有不同特質:「台灣的運動員比較著重紀律,香港則較為自由,而且重視賽事輸贏。」

中華民國躲避盤運動協會理事長陳冠宏 (本網記者攝)
「最終目標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認識躲避盤,甚至是可以隨身帶一個躲避盤在球場練習,長遠就是把躲避盤成為一個學界項目,甚至總會可獲得奧委會的認可。」馮英豪說,新興運動要得到認同,確實需要時間的洗禮。「不夠金錢、不夠人手、不夠場地」,縱然面對「三不夠」,但馮英豪喜見從前只有少數人認識躲避盤,到今天不論參興或認識此項運動的人數亦不斷上升,將來最期待的畫面就是「一人一盤」。

本網記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