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鞭25年 「魔鬼教練」翁金驊:年輕球員進軍CBA不是完全無機會

莊琬晴 @ UPower

籃球壇上有「亞洲三分王」之稱、執教已有四份之一世紀,自2009年初退役後,翁金驊 (翁sir)全力執起校隊教鞭,從此亦多了「學界魔鬼教練」的稱號,但旁人總覺得他有「氣場」的時候,其實七情上面的翁Sir是一名有說有笑的教練。

每當有翁Sir執教的學校上場,觀眾又多了一個焦點,除了是場上球員的拼搏外,翁Sir的一舉一動也令不少人片刻轉移視線到他身上。每當球員犯下「翁Sir十誡」,他都會表現激動,手舞足蹈,嘴巴不停「連珠發炮」一樣,但翁Sir裡裡外外都是一名有心有力的籃球教練。

本網記者攝
本網記者攝

翁sir於球壇多年,曾領軍學校也有「幾間在手」,包括:漢華中學、中華基督教會桂華山中學、喇沙書院、和香港大學等,亦曾帶領球隊在多項賽事稱霸,但他認為球員在自律上仍有待改進,他指:「我覺得這班小朋友都喜歡打波,但紀律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因為反映了球隊的執行力。籃球這運動是講求teamwork,一個團隊運動如果不是整體練波,在球場上的執行力會較遜色,亦都影響他們去爭取成績。」

本網記者攝

隨著不同贊助商的傾力支持,學界賽事確實一年比一年精彩、熱鬧,但翁Sir指「有辣有唔辣」:「小朋友的曝光多了,但如果錯誤演繹,某程度上他們會忽略了自己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整個年輕球壇上,我們香港稍為落後,現在亞洲很多地方,例如:韓國、日本都是亞洲列強,他們的青訓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要把青訓做好,是一個很大的問號,要多方面一同配合。除了小朋友的投入,如何令他們真正學到籃球,性格的培養、選材,方方面面都是不簡單。」

本網記者攝

香港的青訓工作除了是籃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人數也是問題所在,翁Sir作為教練也感受很深,他坦言:「人數方面始終比不上國內、台灣,加上文化,就算我們學到硬件的文化、但軟件文化並不易學,他們可能一星期有十課訓練,就算香港做到,但我們整體文化都會以讀書為先,我自己有時都想不通,我們固然都想小朋友可以有更多訓練,但他們是否每一個都可以兼顧兩方面。」

本網記者攝

「發夢有球員可以打NBA、CBA,NBA就發夢,但CBA都不是說完全無機會。」翁Sir直言香港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誕生籃球員可以打入更高水平的賽事。

「我覺得我們以前競爭大點,現在他們有更多機會,我們以前沒有這麼多。」翁Sir說。歸根究底,要香港全面發展或提升籃球的水平,始終都是文化的影響,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

本網記者攝

球場上的翁Sir無時無刻是七情上面,球隊入波會拍手鼓掌、球員失誤就不禁感到「唔抵」,眼神定著跟球員「訓話」,但他強調自己是「對事不對人」,而且責罵學生都是為他們著想:「當然有學生未必喜歡這一奪,亦有學生會接受。我確實覺得現今年輕人,大部分在溫室成長,整個教育界,老師大部分都用鼓勵的方式,鼓勵不是不好,但問題在於『係又鼓勵唔係又鼓勵』,變相就不能針對那件事。我們不是每天都跟學生見面,一星期約有三天,因此我們講求高效率,任何事就會一針見血,但現時的競爭確實比以前大,在我來說就是做好自己的本份。」

本網記者攝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