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明渠增強社區連繫性
筆者趁聖誕假期到北歐外遊休息一下,期間筆者在芬蘭看到一個類似明渠的建設在芬蘭用在行人隧道及單車徑的用途。香港現時在各區都有大大小小的明渠,用以排放雨水至海域。但現時有不少的排水量已經極低,政府正研究活化各區的大小明渠,最近的計劃包括啟德河、翠屏河等等。同時,亦有不時明渠正進行研究規劃,如佐敦谷明渠、大埔明渠、火炭明渠等等。

元朗明渠(資料圖片)
實際上,不少明渠在地下連接了不少的地點。現時,政府應可以用更新的思維,善用明渠的特性,將現時排水的引水道改改位置,利用智能水閘控制排水的水量。同時,將明渠改為地下行人隧道,加強了各區的連繫性,也令香港地面人多車多,人車爭路的情況可以舒緩一下。以佐敦谷明渠為例,現時明渠在地下連接了九龍灣港鐵站附近、牛頭角區、亦可連接九龍灣商貿區,進一步增設明渠的出入口,的確可以令整個九龍灣的行人網絡進一步加強,避免了牛頭角區居民使用行人天橋橫跨牛頭角道及觀塘道,令居民「又上又落」,加快及加強了整個區的連接性。
另一方面,有些明渠可能未能連接各區市民來往的熱點,這些種類的明渠可考慮用作單車公園或休憩公園。實際上,現時香港市民對休憩空間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政府因土地有限,而未能提高規劃的標準及比例。
筆者認為現時很多明渠都沒有了昔日的用途,排水量亦有所減輕。政府的確可以好好善用明渠,將其功能性進一步加大,令居民可以有更多公共設施可進一步享用。香港政府現時應更多考慮一地多用的原則,好好善用不同的設施,可以令公共設施有更多功能,善用土地。

敬業街明渠(資料圖片)
除了明渠外,公眾電話亭亦是一例。現時人人有幾部手提電話的年代,公眾電話亭變得可有可無,使用率極低,但為了應急而提供的公共電話服務,又不可能全面取消。故此,政府應好好善用電話亭,加強其功能,如增設自動販賣服務、自助圖書館服務或自助郵件儲存櫃等等。既能保持公眾電話亭的既有功能,亦能提升公共服務的多元化,亦可節省佔地的面積,一舉數得。
這些一切的可能性關鍵取決於特區政府能否打破不同的部門之間的隔膜,真正做到跨政策局、跨部門的合作。否則,各部門依舊只負責自己部門的土地規劃,而未能合作,善用一地多用。最終,只會是事倍功半的措施,令公共設施的效益未能進一步提高。
顏汶羽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