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戲曲中心》
早期港府將西九龍一幅填海土地列入《西九龍填海計劃》,從構思興建一個全新文化表演場地到落實《西九文化區》,歷時足足廿載,幾經波折,終於在二零一八年落成首座表演場地《戲曲中心》,這座世界級的建築物今天已優雅地準備開幕。

西九龍戲曲中心。(資料圖片)
筆者一向喜歡參觀藝術博物館,對這類型的建築物更有情意結,每次旅遊,若當地有表演展覽之類,小妹都愛拜訪流連。有說建築就是藝術,而藝術博物館從外觀到內部功能,都可將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不少人因爲要欣賞歌劇而特登飛去倫敦的話,那麼全世界的人若想欣賞戲曲藝術,就要來我們的《戲曲中心》了!
個人而言幾喜歡這座得獎作品,聽說建築物是以燈籠為主題,不過我覺得更像虎度門前的大布幕,揭開四周的入口,就可窺探豐富的戲曲。裏面的遊人,也可透過不同樓層的門窗,看到香港不同面貌:人多車多的大街、本地學校和附近住宅,當然還有舉世知名的維港。
然而看戲之後,始終要返回現實。
建築物本身再好,也必須有齊全的配套,例如附近交通,無論鐵路道路還是行人路,流暢可達好重要,尖沙咀平日已經頗塞車,不敢想像《戲曲中心》啟用後會如何?尤其停車場及相關地下通道現在才爭取撥款,實在希望快點完成。
另外經歷過山竹颱風,不禁令人幻想打風落雨建築物那個沒有關門的設計會否很撇雨?而地面敷設白磚,又會否容易跣腳?
最矛盾還是消費太貴。無論是要付場租的劇團,還是買票看戲的觀眾,局方定價似乎已將大戲脫離平民娛樂層面,去到貴族活動的境界。以「茶館」作入門為例,觀眾可一嘗以前平民嘆一盅兩件看戲的娛樂,是有趣,但三百幾元真的只有兩件點心,很懷疑究竟平民的定義是什麼。
鄧銘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