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真諦是什麼? 在李小龍《BE WATER》中尋找答案

GGWP @ UPower

「武術的終極含義就是忠實地表達自我,它是連結起內部和外部的橋樑(bridging the gap)。」

近日,美國體育媒體ESPN推出了一部關於李小龍的紀錄片,近兩個小時的影片用李小龍生前珍貴的影像資料和他身邊親人好友的採訪,還原了這位武術家童年、青少年、為人父母、婚姻生活和拍攝功夫電影的傳奇經歷。

李小龍紀錄片海報。

紀錄片名為《若水》(Be Water),正是取自李小龍的一句經典台詞以及他的武術哲學,「清空你的思緒,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李小龍,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傳統體育人」,但當紀錄片推出後,美國媒體卻給出了這樣的評價:「《若水》甚至比早前火爆社交媒體的米高佐敦紀錄片《最後之舞》更值得關注,也更加發人深省。」

李小龍和NBA巨星渣巴成為摯友。

ESPN選擇在美國當地時間6月7日發布這部紀錄片,原因顯而易見——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全美的騷亂,並將種族歧視的話題再次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李小龍,就曾經歷過美國的種族主義運動,他也用自己的短暫人生試圖去改變美國對於亞裔甚至是「東方文化」的誤解。

李小龍1940年11月出生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兒時回到他父母的故鄉香港,其間跟隨武術家葉問學習詠春拳,隨後返回美國,闖蕩荷里活。李小龍在1958年來到美國西雅圖的時候,他的身上只帶了100美元。李小龍的家境並不窘迫,他的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名人,母親也出身富裕,用他好友的話說,「李小龍只是希望證明給自己的父母看,他是可以不靠家人創出一番事業的。 」

李小龍用自己的短暫人生試圖去改變美國對於亞裔甚至是「東方文化」的誤解。

但在上個世紀19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異常嚴重——黑人的社會地位很低,而黃種人更是一個被誤解的群體。「二戰結束後,在美國的日本人就被打上了『惡魔』的標籤,他們在社會裡被看成敵人。而中國人,則是美國人眼中的廉價勞動力,他們做著社會底層的工作。 」

1964年,當李小龍應邀出席美國加州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賽,用他的「指上壓」和「寸拳」震驚了全美之後,不少製作人希望找他演一些電影配角,但李小龍遺孀琳達說,「李小龍拒絕演出所有貶低中國人形象的電影角色。」

李小龍拒絕演出所有貶低中國人形象的電影角色。

想要改變美國對「有色族裔」的看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李小龍選擇用武術來改變這一切,他在荷里活開辦了自己的武館,並且招收了很多美國徒弟,其中不乏荷里活的知名影星。改變就這樣一點點產生了,越來越多人向他拜師學藝,李小龍的截拳道也開始在大熒幕中「嶄露頭角」。

「李小龍曾經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把他的武術學校開遍美國。」李小龍曾經不止一次和妻子琳達暢想過這樣的景象,雖然最終沒能實現,「但李小龍在那個年代用武術成為了美國電影裡的中國英雄。」

李小龍指導渣巴練習瑜伽。

李小龍和體育的「親密接觸」,其實也是始於他在荷里活開設武術學校的那些年。當時,在他的所有明星學生中,有一位身高218公分的「巨人」,他就是有著6枚總冠軍戒指、NBA歷史得分王、傳奇球星「天鈎」渣巴。「我在大學打球的時候,曾經很喜歡日本武士的電影,所以我想要了解更多的東方武術。」渣巴回憶說,他在《黑腰帶》雜誌編輯的介紹之下,來到了李小龍的武術學校。在紀錄片《若水》中,如今已經73歲高齡的渣巴以「學生兼摯友」的身份,回憶了他和李小龍的過往。

網上圖片

渣巴至今都記得,有一次,他到李小龍的家中拜訪,李小龍讓他站在沙袋後面,而李小龍則讓自己的妻子去踢沙袋,結果令渣巴驚嘆的是,體重只有57公斤左右的琳達一腳把渣巴踢飛出了幾米。「李小龍非常強調拉伸的重要性,所以在訓練之前我們會做好充分的拉伸。」

渣巴回憶,在跟隨李小龍訓練和拍攝電影《死亡遊戲》的那幾年,李小龍一直要求他長期練習瑜伽,「我把這一點更進了一步,我後來學習了瑜伽,我覺得練習瑜伽是休賽期最好的預防傷病訓練。」也正因如此,渣巴在20年的職業生涯里共出場1560場比賽,只缺席了80場,即便在38歲時,他還能場均得到23分和6.1個籃板。

不僅僅是渣巴,此後的眾多NBA球星都以李小龍作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已故的高比拜仁就是一位李小龍的「死忠」粉絲。

高比曾推出李小龍系列戰靴。

高比在生前曾經多次說過,「我一直仰望著李小龍,李小龍是我人生的重要導師之一,我讀過他寫的所有文章,看過他的所有電影,我還看過他所有的採訪錄像。」據NBA官網報導,高比曾經拜入知名截拳道大師謝利·波特門下,後者正是李小龍在美國時期的弟子。那段時間,高比在沒有訓練課時就會練習截拳道,而在身體疲勞時,他會和波特一起冥想或是聊天。

在現役的NBA球員中,勒邦占士也是李小龍的粉絲。在帶領熱火贏得NBA總冠軍的那幾個賽季,占士的更衣室裡都貼著李小龍的一句名言:「去預測一場戰鬥的最終結果,這是相當錯誤的。戰鬥之前你不應該考慮是否能夠獲得勝利,或者是以失敗收場。讓它順其自然地進行,你自然會在正確的時刻發揮自己的威力。」

武術精神,上善若水。

其實不止籃球圈,在格鬥的競技賽場裡,有更多李小龍的擁躉。「我從小就喜歡功夫電影,李小龍的自信和人格魅力一直吸引著我。」UFC首位中國冠軍張偉麗在接受採訪時就說,當她用42秒擊倒對手贏得首個冠軍的時候,「我清空了我的思想,讓我的動作和反應像水一樣流動,無形,靈動。」

當《若水》上映之後,UFC總裁白大拿在接受採訪時說了一番令不少人驚訝的評論:「這樣的實戰理念直到1993年第一屆UFC賽事正式開打,才得到了印證。要知道,李小龍早在上個世紀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就已經探討過這些內容,他的理論遙遙領先。」

網上圖片

李小龍在創造截拳道之前,他也學習過很多種不同類型的中國武術。在師從詠春名家葉問之前,他練過太極,也學習過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腳、節拳和白鶴拳……也正是因為通曉各種武術的技法和每一家武術的精神內核,李小龍才希望將更深層次的武術價值,傳遞給更多人。

「我傳授武術的時候,所有的知識最終都會歸結於自我的認識,所以他們並不是學習如何攻防或進攻,而是學習如何通過肢體運動來表達自己,諸如憤怒和決心。」

這是李小龍在做客《The Pierre Berton Show》時說過的一番話,很多人只記住了李小龍在那場訪談中談到的「若水」思想,但在這場半個小時的對話中,李小龍還談到了很多他從武術中領悟到的深層次價值。

「對我來說,武術的終極含義就是忠實地表達自我,它是連結起內部和外部的橋樑(bridging the gap)。」

網上

李小龍說,他之所以能在電影裡取得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使用了真正的武術,更是因為他所展現的武術和人物都是「真正的自我」。

「當我四下環顧的時候,我總能學到一些東西,就是永遠要做你自己、要表達自己、相信自己。不要去找一個完美的人格然後去複制它,而是從你存在的根源開始——即我怎麼才能成為我自己。」

這就是李小龍,一位武術家,一位影視巨星,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他所經歷的成功與挫折,他與種族主義的抗爭,都藏在了他的武術哲學裡,在東西方世界不斷共鳴。

Facebook Conversations